服务热线:
产品中心

2024年A股市场回顾和初步预判

发布时间: 2025-03-17 06:10:53 来源:产品中心

详细信息

  2024年A股走势是悲喜交加,其间伴随着“过山车行情”,年初股灾,伴随汇金救市是A股24年开年的“新年钟声”,不但延续2023年的调整,还遭遇了股灾行情。

  1月8日开始,中证500与中证1000指数集中跌至敲入区域,1月22日双双创下逾三年最大单日跌幅;两市超过5000只股票下跌;至2月5日,沪指下探至2635点,经历了年度最惨烈的股灾;就在投资者心灰意冷的时,中央汇金出手了,加大ETF增持规模,北上资金连续净流入超100亿抄底带动市场大幅V型反弹。

  A股迎来难得春季行情,沪指在二月涨幅超过10%。4月12日,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强调积极解决控股上市公司长期破净问题等;A股三大指数集体大涨,但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基本面迟迟不见改善,A股反弹乏力;5月20日,沪指创下3174点的反弹新高;就在投资者以为市场将再上一层楼时,等待投资者的却是持续近四个月的下跌。

  9月18日,沪指创出2689点最低点,2月份以来的救市成果至此已经损失殆尽,市场一片惨淡,沪指要跌破2300的言论不绝于耳;即便如此,笔者最低仓位也还是6成左右,从年初呼吁救市,到九月份的坚持,再到呼应刘纪鹏老师对股市种种“异常交易和监管缺失”的制度评估及其改革建议,这中间还包括刘老师稳准狠的“针砭时弊”,一直到调出——在和讯网视频存储库中——被“覆盖”的视频专题“和讯座谈会”系列节目之一:从《高频交易员》说开去,与中信出版社前副总编卢俊和京城著名律师郭勤贵深入研讨“高频交易”中涉及的国情条件(包括法律制度比较、监管技术方法比较和公司治理环境比较)、交易技术条件,同时卢俊和郭勤贵两位专家比较条理化的阐述了他们对国内引入该交易的得失预判;2024年6月留言给但斌老师,希望他在此问题上发声时,适当关注这本书及上述两位专家的意见;2015年《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个综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上发布,作者:巴曙松、王一出 ,同期《量化投资策略:怎么来实现超额收益Alpha》原作者:理查德·托托里罗(Richard Tortoriello)和《打开量化投资的黑箱》原作者:里什·纳兰(Rishi K. Narang)等若干专著都在国内翻译出版,但直到易会满、方星海离任,都国内没有相关监管研究专著或高水平论文问世。

  事实上,从2023年四季度呼吁救市到呼吁监管部门的制度改革,再到之前呼吁深入研究英国公司法、国际公司治理研究梳理,大约一年的时间,笔者已经身心俱疲,形同槁木,在2024年9月底开始划上逗号,笔者自身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行为模式并非“求索路漫”楚国大夫,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春秋儒者。

  9月30日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成交突破1万,大涨8.06%。国庆前后,各大券商集体加班,上交所延长指定交易申报时间,交易量过大导致部分系统卡顿。牛市呼声四起,10月8日假期后首个交易日,A股再度见证历史上证指数接近3700,开盘高开10%,开盘仅20分钟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14时08分,历史首次突破3万亿元,全天成交额突破3.4万亿元;科创50指数继续大涨百分之17%,盘面上红成一片;老股民说,连2007和2015年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从9月24日到10月8日,沪指暴拉700点,最高涨至三千四百八十九点八点,创下两年半新高,六个交易日累计上涨近3%。10月之后,管理层释放让信号,不要疯牛,要慢牛,市场逐步回调,市场行情进入指数盘整,概念频出,微小盘股疯狂炒作的阶段。

  主要指数中,上证五零上涨了15.4%,沪深300涨了14.7%,中证500上涨5.5%,中证1000仅上涨1%点。

  其次,全年看,大盘股走势明显更强,而国庆后表现强劲的小微盘股全年涨幅并不大,主要是在填上半年的坑;40%及以下历史分位的中证500为40.1%,中证1000为35.9%。

  第三,行业表现我们再从行业的情况来看看,这是按照申万行业指数分类分成的三十一个一级行业。

  今年板块表现极度分化,涨幅第一的银行和非银金融上涨超过35%,而跌幅第一的医药生物板块跌幅超过12%点。

  东财全a指数的市盈率历史分位为58.7%,大部分指数的市盈率也都已经修复了极度低估状态。其中,全年涨幅靠前的上证50,科创50指数市盈率估值分位均高于80%。沪深300指数的历史估值分位已超越50%,而30%历史分位以下的只剩下创业板指数为15.6%。

  第四,银行作为中央汇金护盘主力,从2023年开始直到24年2月的护盘中再次担任重任。

  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和国家队等长线资金大幅增仓ETF成为推动银行的主要动力之一。另外,避险资金抱团,高分红股是金融股的另一大原因。银行股其实是适合一般投资者投资的,银行经营稳定,股息也高,适合对投资收益率不高的投资者。

  站在现在这个时点,银行未来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25年的经济能如期恢复,避险资金抱团瓦解时,将压制银行板块的表现非银金融的上涨主要是归功于券商。券商股作为牛市棋手,这次同样没有缺席,其中的龙头东方财富的表现更是抢尽市场风头,单日成交额最高达到了罕见的2600亿。往后看,如果指数无法继续大面积上涨,券商板块将分化,整体很难再有大的表现。但斌老师其实早就公开表示,银行股的拉升结束之后,其它板块若能够顺势而为,接力而上,市场才可以止跌回稳。

  我们毫不怀疑人工智能的前景,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必将成为最好的投资方向之一。但目前炒作概念,大部分都没有业绩支撑,大部分公司有很大的可能性“原路返回”。

  第二轮: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相关公司在业绩和资金的双重推动下,迎来远超第一轮幅度的上涨;

  第六,下跌靠前的板块大都是受到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较大的周期行业,主要是农林牧渔,纺织服饰,餐饮和医疗美容等大消费方向。

  证券市场周刊举办的首席经济学家论坛,虽然都同意“机会是跌出来”的论断,但也有分歧,大消费和医药生物的投资机会仅仅是一部分人首肯,也有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股债市和大商品都没机会,唯一例外的是短债;

  不过他们都认为,2025年的a股市场,政策引领资金流入,经济复苏依然是市场的三大关键词;换句话说,A股市场的“高度政策市”倾向,将市场与以下政策事件联系到一起(包括但不限于):

  1,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2025年经济发展定调,会议提出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11年以来首次提出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相比之前的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这次强调的是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政府准备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在北京一年一度的财经杂志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先生强调“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相互配合”,深化改革日程可能加快出台;

  2,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撑经济发展:预计2025年政策将持续加码,大规模的政策支持将为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中,消费,科技和民生保障最受关注,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也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内需复苏主线将成为把握市场机遇的重要方向。消费板块行情或将起于政策引领,但能不能延续空间有多大,更多要看经济的恢复情况;科技领域则是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在国家战略引领下迎来快速地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机器人到AI和大数据,未来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更多是流动性推动,未来可能会和经济恢复情况形成跷跷板效应:若宏观经济恢复快,资金就从科学技术板块里获利,再转入业绩改善的顺周期方向;如果恢复不佳,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可能配合政策之类的催化剂反复活跃,困境反转公司可能会受关注;但是投入资金的人在此过程中情绪价值可能逐渐流失,924行情之后的高情绪指数可能不复存在,特别是散户资金的回归将非常困难;

  医药生物领域同样前景广阔,最大的驱动力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需求快速攀升;经过三年多的下跌,不少医药股已经处于历史低位,2025可能从低估回归正常;

  当前普通散户能做的就是等待,而机构可能在政策(央行互换便利)的眷顾之下,有机会发动行情,但“不做为”能成为他们的选项,最根本的理由在于:机构自身盈利是他们的目标,政策仅仅是可借助的外部条件,他们(包括公募基金)并不是“平准基金”,法律和制度的极限是“不违法赚钱”,监管部门要防范的是:只要不违法,他们有动机在收割股民的同时,同样收割国家,除非动用法外手段;

  3、目前申万二级行业中,市盈率在历史分位30%以下的有三十八个,这里面有燃气之类的价值股,也有装修装饰和保险之类的强周期股。还有家居用品,白酒,医疗服务之类的成长股,这里面只有成长型的和价值型的,估值低才有意义未来具备成长性的成长型的往往前景空间更大。

  一方面,自2024年“924”行情以来,市场大面积上涨后迎来波段的获利出局需求。同时,在去年四季度多项重要会议以及政策纷纷落地之下,市场整体兑现需求也在升温。随市场风格转向迹象的增强,在小微盘股的率先下挫之下,实际上调整迹象已经显露;另一方面,当前宏观基本面整体迎来修复,经济数据迎来边际改善,但整体看,全面的改善仍需进一步的验证和等待,市场或仍有反复的需求。

  主要是因为调整后指数估值相对更安全,交易性资金对技术形态安全性的考虑通常影响行情启动的早晚。(完)

  用一本书《 高频交易员》谘议证监会高频量化交易的表态(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