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11-10 03:43:37 来源:产品中心
近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长江三峡起始点湖北宜昌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三峡集团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星燎表示,首航成功对加快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示范意义,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这是推动氢能多元化应用的一个缩影。业内的人表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氢能“制、储、运、加、用”等产业链稳步发展,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
10月11日,由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中国船级社、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江龙船艇等单位共同研发建造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该船是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氢燃料电池动力船。
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据悉,“三峡氢舟1”号能源补给站是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该站2022年12月25日调试出氢,2023年8月19日向“三峡氢舟1”号加氢。加氢站包括200标方/小时PEM电解水制氢系统、500公斤/日加氢系统、船用氢气加注系统、车用氢气加注系统、8标方/小时氧气充装系统等配套附属设施,可满足船舶大量、快速充氢需求,实现240公斤/小时的氢气安全快速充装。
近年来,我国积极抢占氢能发展赛道,一批产业集群加速涌现,应用领域不断延展。除了航运领域外,氢能在重载卡车、城际物流、航空等领域,尤其是汽车领域发挥不可以小看的作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2682辆,国内在营加氢站已达245座,建成数量358座,加氢站占全球的36.7%,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2495辆和2410辆,同比增加38.4%和73.5%。
“我国氢能发展以交通领域作为先导,推动氢能应用领域日益多元化,为氢能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景春梅说:“未来,随着降本增效持续推进,氢能应用的经济性有望逐步显现,将会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其中,工业领域是氢能脱碳的最大潜力所在。”
“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领域,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表示,随着产业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逐步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氢能应用从化工原料向交通、建筑及能源领域快速渗透,未来氢能技术将有望在氢冶金、绿氢化工、氢储能等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未来,随着多种应用的推广,氢能需求将逐渐扩大,到2025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4058万t,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4910万t。”
虽然我国氢能应用日益多元化,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十分广阔,但其规模化、产业化应用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氢能绿色发展还面临一些难点和问题,贯穿于制、储、输、用等产业所有的环节中。”景春梅表示,比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但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占比有待提升;目前尚未解决大规模跨季节储能的技术、成本、商业模式等问题,很多储氢项目处在实验探索阶段,输氢也存在运输不通、供需不畅等问题。此外,工业领域用氢潜力尚待释放。
张宇说,我国氢能产业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装备性能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依然存在核心技术不强、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
针对氢能应用面临的问题,景春梅建议,要优化氢源配置,以“绿氢”为导向,推动新能源大基地积极发展制氢产业;鼓励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通过“绿电”制“绿氢”,在化工、冶金等领域逐步实现“绿氢”替代。同时,支持开展高压气态、有机液态、液氢、管道等多种输氢路线的技术示范,疏通产业堵点,解决好“绿氢”供需不匹配问题。此外,要促进技术创新降成本,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
张宇表示,要加强氢能产业战略研究,细化氢能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安全监管及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清洁化、低碳化的氢能供应体系;建立氢能关键技术攻关与核心装备自主化的长效机制;加强氢能专利保护;加大对氢能全产业链的补贴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全方位的氢能产业生态圈,推动氢能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实现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记者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