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新闻中心

太空行走的脚步越来越稳健

发布时间: 2024-01-19 07:03:20 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5周年之际,回顾神舟十五号乘组太空出舱的精彩瞬间——

  2023年9月7日,新华社公布消息:中央、国务院、决定给费俊龙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邓清明、张陆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神舟十五号乘组是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岁数最大的乘组,也被网友称为“圆梦乘组”。186天飞天征程,4次圆满完成出舱任务,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空间站任务中挑战最高的任务之一。15年前的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迈出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漫步太空,俯瞰大好河山;舱外作业,共筑“太空家园”。15年间,中国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已逐步走向常态化。每一次迈入浩瀚宇宙,都是中国载人航天接续前行的见证。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脚步越来越稳健,越来越自信。

  神舟十五号乘组齐心协力、直面挑战,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打下坚实基础。不久前,“圆梦乘组”做客央视演播室,深情讲述太空出舱的台前幕后故事。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1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5周年。值此之际,我们走近神舟十五号乘组,回顾他们执行出舱任务的精彩瞬间,感受中国航天人建造空间站背后的智慧与汗水、艰辛与勇气。

  漫步在路上,航天员费俊龙驻足仰头,目光投向深邃的夜空。仰望星空,慢慢的变成了他下意识的动作。此刻,在距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乘组的3名航天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各项实验任务。

  一年前的11月29日,指令长费俊龙与航天员邓清明、张陆驾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轨工作6个月后,神舟十五号乘组胜利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远征,将手中的“接力棒”传递给神舟十六号乘组。

  返回地面后,费俊龙时常梦回空间站。他跟爱人念叨说,梦到任务还没完成,考核还没结束,准备要飞。爱人回复他:“那说明你还想飞。”

  是的,那个每天绕地球飞行的中国空间站,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太空家园”,仿佛张开双臂,时刻召唤着费俊龙再次奔赴而来。

  神舟十五号乘组出征前夕,费俊龙自信地说:“年龄虽然最大,但我们的飞行本领从始至终保持在青春状态。”神舟六号任务时,费俊龙与战友踏雪出征,他自信挥手,豪迈坚定。17年,光阴流转,费俊龙从始至终保持着令人惊叹的自律——甚至连体重都没发生变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只为有一天当祖国召唤,他打起背包就出征。

  2023年2月9日,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此次出舱任务中,费俊龙和张陆需要在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之间转移。这也是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完成后首次跨三舱的大范围作业。

  顺利完成梦天实验舱扩展泵组的安装和调试后,费俊龙手持两个大体积脚限位器和舱外操作台,进行大范围转移。这对任务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转移过程中,费俊龙直言“没有顾得上看地球”,生怕在运送过程中碰到其他设备。

  经过太阳翼区域时,航天员必须在两个太阳翼帆板之间通过。空隙很窄,费俊龙穿着厚厚的舱外航天服,手持两个大体积的脚限位器,大气都不敢喘。“只要我稍微松手,脚限位器自己飘一下,就会碰到设备,我必须紧紧抱住。”费俊龙说。

  跟在费俊龙后面的张陆,是第一次执行太空出舱任务。备战12年后,46岁的张陆迎来了他的太空首秀。此前,与他同批加入航天员大队的6位战友已经先后执行过飞天任务。备战期间,他埋头训练,专注于眼下的工作。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安排”。

  水下训练时,为模拟出舱时太空失重环境,航天员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在水下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张陆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出舱爬行就像攀岩,前几米爬得很快,但是越往后,体力消耗越大,就越难操作。”

  茫茫太空,深邃飘渺。张陆在爬行中格外谨慎,陆续避开泛光灯、摄像机等装置。他说:“白天还好,能看到蓝色的地球。可到了晚上,太空是黑色,地球也是黑色,无尽的黑看不到头。”他紧了紧双手,牢牢抓住扶手。

  此刻,还有一双眼睛,在关注着一切。在舱内提供支持的邓清明,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按照任务分工,费俊龙负责安装设备,张陆在舱壁扶手上辅助观察设备的对位情况,邓清明则位于舱内机械臂操作台的位置,通过屏幕重视舱外两名战友的身影,时刻准备着必要时辅助操作机械臂。

  邓清明于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大队。此后,他三次成为备份航天员,一次次与飞天任务擦肩而过。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圆梦太空,5人停航离队。邓清明成为当时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然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现在,邓清明的一双眼睛紧盯着舱外两名队友的手。舱内,这颗紧绷的心与舱外战友们的心一起跳动。7个小时过去,既定任务全部完成,费俊龙和张陆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三舱作业”。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从空间站俯视地球,一切美景仿佛不再遥远。品着热茶,张陆和爱人在家中翻看着自己在空间站拍摄的一张张照片,思绪飘回了值守“太空家园”的日日夜夜。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熠熠生辉。舷窗边,张陆调整光圈,将镜头对准祖国的方向。他拍摄了许多精彩照片,不少照片的主题是祖国和家乡。

  张陆曾一次次在舷窗边眺望地球。执行舱外任务时,他特意眺望了家乡的方向。“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每个人的心里,家乡都是深深的牵挂。”张陆深情地说。

  在太空出差的日子,每天最惬意的是睡前时光。拉上自己睡眠区的小帘子,张陆吹着口琴,望着窗外的星星。

  “山河远阔,人间星河,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结婚纪念日那天,张陆为爱人哼唱起一首自己编曲的歌。

  对于演唱,张陆颇有天赋。当年招飞面试,考官问他为什么放弃了当歌手的梦想,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若选择当一名歌手,我永远不可能有机会驾驶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但是,选择当一名飞行员的话,我会在祖国的蓝天骄傲地歌唱。”

  如今,航天员张陆站在了最高的舞台——离地球400公里之上的中国空间站。当然,想唱歌,得先完成飞行任务。距第一次出舱20天后,费俊龙和张陆再次出舱,执行空间站外部设备安装等任务。

  出舱后,费俊龙和张陆首先借助舱外扶手,自主转移到作业点。这一次爬行距离更远,且同样要避开舱外一些设备。倒着爬,侧着爬,横着爬……两人不断变换姿势,沿着路径向前移动。

  爬行过程中,费俊龙陆续摘下扶手上的两个安全绳挂钩,挂到下一个扶手上。身着舱外航天服,反复摘挂钩、挂挂钩的动作,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是不小的挑战。由于航天服本身有40千帕的压力,爬到一半时,费俊龙的手腕开始酸疼,握力下降,不得不短暂休息。他回忆说:“阴影区不能长时间停顿,任务不能滞后,当时真的是凭毅力在爬。”

  在地球上,插上手机充电器的插头,你可能用时不到1秒。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插拔插头,又是种怎样的体验?

  费俊龙和张陆第二次出舱要安装的这个设备上有近20个插头,每个插头上都有一个保护盖。安装时,需要先把保护盖拔下来,再插上插头,安装过程中,还要进行通电测试。插头呈长方形,只要任意一个角度有偏差,就会卡住。插头里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小针孔,任何一个针孔插歪,也会导致插头整体插不上。

  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这项操作,对航天员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备战任务期间,费俊龙和张陆对这项工作进行过很多预想。前期,他们在地面经过多次水下训练,还在舱内进行了相关演练。谁知,真正到了舱外,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接踵而至。

  由于设备特殊,周围没有限制身体的力量,费俊龙双腿飘在空中,只能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执行操作。在失重环境下,人轻如鸿毛,当胳膊一使劲往下插插头时,身体就往上飘起来,不受控制地转动。

  “能不能把我的腿抱住?”费俊龙向张陆求助。只见,张陆伸出“臃肿”的胳膊,看着离胸前还不到半米的手尖,摇了摇头说:“我只能够到你的脚面,够不到你的腿。”

  张陆单手扶住舱外扶手,用另一只手去扶费俊龙,但这就没有帮助。费俊龙只能用自己的手腕当作杠杆,用两根手指头,将插头拔掉,再插上。既要稳定身体,又要进行精细化作业,他的体能消耗非常大。对此,张陆深有体会地说:“这种累,不是说背个麻袋、挑担谷子。虽然只是短短一分钟、两分钟,却会让整个手部肌肉僵硬、酸麻,心率加快。”

  太空如此静谧,时间一分一秒流过。虽然帮不上忙,张陆仍在最近的地方,默默注视着做相关操作的费俊龙。此刻,舱内的战友邓清明和地面的广大科研人员,也都在注视着费俊龙,暗暗使着劲儿。

  有了团队的支持,费俊龙顶住压力,操作越来越顺利。完成所有既定出舱任务后,费俊龙和张陆提前返回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

  “再来一次!”回到地球后,邓清明和战友们很快展开恢复训练,这是他在跑步机上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张陆曾说,每次跟邓清明一起训练,听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再来一次”。

  即使已经“升级”为姥爷,56岁的邓清明依然和战友们一起接受最严苛的训练。坚守梦想、永不言弃的邓清明,终于等来了最美的花开——甩开引力的束缚,迈向无垠的宇宙。

  “邓清明同志,你作为优秀的备份也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舟十一号乘组共同完成了这个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的表现!”那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结会上,听到这句话,邓清明的眼泪夺眶而出。

  神舟十五号乘组出舱期间,负责舱内支持的邓清明,紧密配合舱外战友的操作。邓清明说:“一个乘组的3名航天员,就像一个时钟的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紧密配合。”就像钟表背后有许多零件运转,才能让它准确地报时一样,出舱任务更需要航天员默契合作。

  2023年3月30日,神舟十五号乘组执行第3次出舱任务,安装接通跨舱线缆。跨舱线余个插头,工作强度和难度比第2次出舱更大。

  按照原先的任务分配,费俊龙在机械臂上负责安装,张陆在旁边辅助观察。这次,线缆的接插件在费俊龙的正前方,他要一直调整手腕角度才能完成插拔动作。穿上舱外航天服后,他的整个手腕不能自由旋转,作业的范围严重受限——从侧面拔插头时,刚好卡住。

  眼看还是够不着,他们临时决定改变方案。张陆主动过去,把费俊龙的挂钩临时挂到舱壁上。

  费俊龙在机械臂上抓住张陆的腿说:“我抓住,你来操作!”由于脚没有受力点,张陆整个人飘了起来,费俊龙只能摁着他的脚,推着他的背。两人合作,硬是组装出一个“人体机械臂”。几经调整,两人终于找到比较合适的角度。凭借战友间的默契,费俊龙和张陆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半个月后,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乘组实施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成组出舱活动纪录。本次任务中,航天员在大小组合机械臂的支持下,由问天气闸舱出舱,抵达梦天载荷舱作业点。这是迄今为止航天员乘组到达的梦天舱最远端。

  巡天遥看一千河。完成这次出舱任务回撤时,费俊龙往下一看,“空间站在地球的映衬下,很美,我们也刚好路过了祖国上空”。

  那时,在舱外爬行的张陆已经提前到达气闸舱出舱口。“最后一次了,我认认真真看了看窗外的景色。”停留在出舱口,张陆从日落等到日出。地面的灯光像一面流动的瀑布,从上至下倾泻下来。张陆深深沉浸在这绝美的景象之中。

  进入气闸舱,张陆默念了一句“再见”。这是他对4次出舱任务的告别,也是对下一次任务的期待。

  关上舱门的那一刻,费俊龙深情地回望了一下舱外。望着舱外美丽的地球家园,他感觉自己这17年没有白等,能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自己的贡献,此生无憾。邓清明也为能“深度参与航天事业”感到荣幸:“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美的“太空家园”。属于中国航天的伟大时代,将在一次次太空行走中迎来更多梦想时刻。

  (■报记者 李由之特约记者 占康 图片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平台“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借助房前屋后的空地,甘蔗寨借助电商的东风发展起了庭院经济,不少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实现了增收致富。近年来,保山市持续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电商发展,570余名党员骨干、村干部带头示范直播助农,117个村(社区)党组织为293名乡村电商从业人员提供了近6100平方米场地支持。

  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今天宣布,在最近采集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结构,暂时将其命名为Zc(3900)。”据了解,传统的夸克模型认为,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重子由三个夸克或三个反夸克组成,介子和重子统称为强子。

  来到深圳世界之窗,只需在APP上选择无人机配送,很快便能享用新鲜奶茶。如今,人们对小型无人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不再陌生,低空经济成为网络热词。激发市场力量,提供政策保障,加强技术支撑,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低空经济定能书写激动人心的新篇章。

  图为我国首艘自主航行300TEU集装箱船“智飞”号。”随着设备的一直在优化更新,输送给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质量慢慢的升高,“智飞”号的“大脑”也慢慢的变聪明。研发团队发现,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无论是采用航路沿岸4G/5G通信还是卫星通信,任何单一方式都没办法避免信号丢失。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持续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的切实行动。

  与恶劣天气“赛跑”,农民兄弟不再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如今,只需几秒,十余万平方米大棚的开开关关就能“一键到位”;农事繁忙,也不一定非要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因为,足不出户,灌溉、施肥也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番茄,/这地上的星辰,/这随处可见的,/丰产的星辰,/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回环缠绕/它的流径,/它无与伦比的旺盛,/它的富足,/没有果核,/没有硬壳,/更没有鳞片或尖刺,/向我们献出了/它色彩热烈的/馈赠/以及它百分百的新鲜。比起南欧国家,番茄作为食物在北欧国家和英美的接受则相对较晚,一些国家直到18世纪才将番茄作为蔬菜栽培。

  日前,上海辰山植物园科考团队正式对外发布了一个新物种——短芒复叶耳蕨。这是在位于江西省贵溪市境内的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新物种,该物种的发现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具备极其重大价值。

  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1月12日落幕。业内人士认为,AI应用场景革新了消费电子终端人机交互的体验,加速各类终端电子化、智能化进程,将对消费电子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

  北斗系统提供的六大星基服务包括:星基增强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以及国际搜救服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农场种植户利用北斗导航播种机种小麦。

  1月17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作为航天发射的“生命线”,安全可靠的“测控通信网”再次上线,能像追踪物流信息一样对发射进行全程掌控。除了精密的技术护航,发射背后,还有一张由无线电波编织成的监测网,时刻对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进行预报预警。

  科技领军企业在整合全世界创新资源、会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创新和营造创新生态等方面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效落实创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会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科技领军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原动力。

  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将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6%、60.2%和47.6%,三大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保持世界第一。

  据悉,王双明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富油煤资源研究,坚持主张要“降煤、稳油、增气”。此后,该团队又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示范工程,并成功地将富油煤中蕴藏的煤焦油开采出来,最大限度实现了富油煤资源的“取氢留碳”。

  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辉瑞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平台,将自动化实验和AI(AI)相结合,以预测化学物质如何相互反应,从而加速新药的设计过程。

  根据1月11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在5名古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已知最早的性染色体综合征病例。通过对古代DNA进行测序,研究人员之前发现了两名染色体数量不标准的古代人,这中间还包括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婴儿。

  据近期《细胞干细胞》杂志报道,荷兰胡布雷希特研究所研究小组制造了第一个人类结膜的类器官模型。从长远来看,新模型甚至有可能为眼部烧伤、眼癌甚至遗传病患者制造替代结膜。

  酵母是一种有机体,在黑暗中发酵,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阻碍甚至破坏这一过程。由于液泡功能与细胞衰老有关,团队还发起了合作项目,以研究视紫红质蛋白如何能减少酵母中的衰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