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张庆茂音乐艺术人生礼赞

发布时间: 2024-05-22 09:07:41 来源:电竞比分投注-电磁灶

详细信息

  张庆茂,这一个名字在保山以至云南音乐界和全国群众文化战线并不陌生。作为知名的群众文化领军人物和作曲家,他的组织、导演、执排能力和艺术创作成就显著,声名远播。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体现了他对自然美、人性美、生活美的超然追求。他把这种超然追求融入他所指导演出的文艺节目和音乐创作中,呈现出摇曳多姿,精彩绮丽,蔚为大观的鲜活景象。

  2006年7月13日至18日,蜚声中外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合唱节作为奥林匹克文化节中突出而又靓丽的节中节,肩负着与往届合唱节不同的使命。它要求突出和平、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合唱表演架起各国人民和平友谊的桥梁,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传播歌颂人类文明和谐、包容互爱、大同天下的理念。合唱节分设特别奖、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评委由波兰著名指挥家、斯滋辛音乐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埃务纽格什·库斯,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等5人组成。包括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俄罗斯、日本、丹麦、新西兰、巴哈马、菲律宾、拉脱维亚等国家的30余支合唱团受邀出席此次音乐盛会,其中不乏声名显赫实力丰沛雄厚的合唱团。云南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高黎贡傈僳族合唱团(以下称高黎贡傈僳族合唱团)受邀出席这次盛会,并以无伴奏四声部合唱表演形式参演。各合唱团在紧张激烈的初赛、复赛、决赛中纷纷登场亮相,竞相献艺,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新闻媒体的盛赞,好评如潮。

  无伴奏四声部合唱是歌唱艺术中演唱技艺要求极高的演唱形式。有人把无伴奏合唱比作合唱表演的阳春白雪,那么,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就成了阳春白雪中的超级阳春白雪了。它既要求合唱队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声音色彩及声部间的音程、和声、节奏等要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又要求演唱者们准确无误地让各声部巧妙结合,使演唱和声浑然天成有序协调融合为一体,自然生成虚幻飘渺、绚丽和谐与气势恢宏、包含宇内的音响效果,进而产生强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18日晚,合唱节颁奖仪式在恢宏壮丽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时的大会堂华灯璀璨,金碧辉煌,穹顶水天一色,星光荧荧。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国内外一些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明星大咖以及受邀出席颁奖晚会的嘉宾在悠然轻松的乐曲声中络绎绵延步入大会堂。大会堂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明星济济,座无虚席,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

  8时准,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颁奖大会主席台帷幕徐徐拉开。主持人以慷慨激昂的声调宣布颁奖仪式开始,会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评委会主任宣布共有13支合唱团获得铜奖以上奖项。

  评委会主任由铜奖开始宣布获奖名单,宣布完获得金奖的合唱团后,以异常兴奋的心情一词一顿地高调宣布:“获特别奖的是,高黎贡傈僳族合唱团演唱的《在美丽的土地上》《在银色的月光下》。”瞬间,会场气氛再次沸腾起来,掌声混合着欢呼声,惊呼声夹杂着诧异声,询问声相伴着祝贺声,热浪升腾,扑面而来,心潮腾涌,感人肺腑。一支来自祖国西南边陲山角落的少数民族合唱团,居然能在一个享有盛誉的国际性音乐节中力克群雄,崭露头角,独占鳌头。怎么不令人匪夷所思,怎不令人惊叹诧异,又怎不令人欢欣鼓舞呢?或许有人会问:这次合唱节所设的唯一特别奖,其质量水平与金奖相比孰轻孰重?评委答:不分轩轾,或前者更胜一筹。

  喜讯似乎从天而降,傈僳族合唱团的兄弟姐妹兴奋激越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紧相拥,共狂喜,欢呼着,跳跃着,把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演唱团的主心骨——团长、导演、执排张庆茂。傈僳族兄弟姐妹深知,没有优秀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没有优秀的导演,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节目,没有张庆茂及其他老师们付出的滴滴心血,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荣光。然而,此时的张庆茂显得十分淡定平静,泰然自若,但他眼睫毛上晶莹剔透的泪珠,却显露了他胸中正在奔涌着激越的浪花。

  让我们把视线月下旬,高黎贡傈僳族合唱团收到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的参演邀请函。此时距离出席时间不到一月。这是大喜讯,也是大考验。喜的是:这个被人们誉为“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男女老少都喜欢以风情浓郁,原汁原味的傈僳族语言信口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古老民族,终于有机会到北京大舞台一展自己的演唱艺术风采了。考验是:合唱节组委会规定:除自选曲目《在美丽的土地上》可以用傈僳族语言演唱外,必选曲目《在银色的月光下》必须用汉语普通话演唱,且要做到吐字咬字字头清晰,字腹丰满,字尾收放灵活,达到字正腔圆的高度。高黎贡合唱团是由芒宽乡傈僳族村民自发组织的演唱团,成员来自不同的村寨,大部分成员不识汉字,不会讲汉语,更不用说讲普通话了。参演人员严重的语言障碍给这次“进京赶考”带来了重大的考验。然而,傈僳族合唱团的兄弟姐妹们并没有因此望而却步。他们一个个奋袖出臂,跃跃欲试,誓言一定要通过紧张严格的学习排练,突破语言障碍,提升演唱水平,争取最佳成绩。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给他们以热情的关怀鼓励和坚定的支持。为确保此次合唱表演取得最佳效果,上级委派有着非常丰富排练经验的保山市文化馆馆长张庆茂担任合唱团团长兼导演和执排,委派隆阳区文体局副局长花蕾、隆阳区芒宽乡文化站站长陈绍梅二人担任副团长,再抽调宋艳、杨丽娟两位教师协助排练。经过调整充实,合唱团由男女各20名共40名傈僳族村民组成。紧张的封闭排练开始后,先由四位老师各负责10人教他们读准歌词,达到能用标准普通话完整朗诵为止,接着四位老师各带一个声部,一句一句教唱,最后进行合成演练。

  在张庆茂的统领下,40位傈僳族合唱演员热情高涨,积极按照老师指导,勤学苦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毫厘不爽。经过排练的合唱团演唱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舞姿表情更加妙曼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歌声韵调更加悦耳动听,清纯透亮,沁人心脾;原生态的和声更加质朴淳厚,或如微风轻拂,净化心灵,或似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傈僳族人民对音乐的天赋在张庆茂等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了充分地展现,最终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封闭排练任务。由此,可以窥见张庆茂组织、导演、执排能力的卓越精湛。

  进京一展风采的时间就要到来,合唱团的每一位演员心头都挂满喜悦,脸上布满笑容。期盼着,期盼着,他们像一群唧唧喳喳欢悦嬉戏的鸟儿,倏忽间扑簌展翅飞向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北京。

  他们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他们登上了世界级无伴奏四声部合唱的巅峰,歌惊满堂,倾倒四方,卓尔不群,占尽风光。国外一些专家学者、音乐大师曾定论:中国无多声部音律。看得出,他们对中国无伴奏多声部演唱艺术的不屑与傲慢。傈僳族兄弟姐妹们以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无伴奏四声部绝佳演唱回敬了他们的不屑与傲慢。

  在获奖节目汇报演出中,高黎贡傈僳族合唱团清新雅致的音乐语言从他们心灵里如小溪般自然流出,深情婉约,悠扬悦耳、精准细腻,又一次征服了听众。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专业音乐人士、歌唱家对高黎贡傈僳族合唱团的演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波兰著名指挥家埃务纽格什·库斯向合唱团激动地耸耸肩膀翘起拇指:“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纯净最悦耳的歌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以赞许的目光对着合唱团高声道:“什么叫天籁之音?你们的歌声就是最完美的回答。”

  在沉甸甸的荣誉面前,作为团长兼导演和执排的张庆茂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云奔潮涌、激昂振奋的情绪,他一反恬雅沉静、安之若素之态,纵情尽兴地振臂高呼:

  张庆茂先生出生于云南施甸县姚关镇,这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弥漫着浓厚民间音乐歌舞气息的地方。这里的人民酷爱山歌对唱,善于歌舞喜贺,每遇节日假期或迎亲嫁娶,起房盖屋,生儿育女等,大家都会相邀聚会,以对山歌、唱花灯、演戏剧、踩高跷、划旱船、舞龙狮,抬铁杆儿等形式相庆贺。儿时的张庆茂被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熏陶了,吸引了。孩提时的他就追随着大人四处观看山歌比赛,戏剧表演,庆贺彩堂……他非常仰慕那些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表演者和娴熟使用各种民间乐器的演奏者,心想着有朝一日也要成为他们一样的人。渐渐长大,念书之余,他找来竹筒竹竿,蛇皮丝弦,做成胡琴,自拉自唱,不亦乐乎。

  命运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把一个人领上他所喜欢行走的道路。小有名声的张庆茂遇上了人生的最佳机缘。1974年8月,保山师范学校艺术师范师班到施甸招生,他被推荐报考。接到考试通知,他身穿洗得发白的土布补丁衣裤,脚套一双打了补丁的黄胶鞋,怀揣姐姐给的2元盘缠,手提自制胡琴,一清早从姚关徒步20多公里赶到县城一招待所。一位王姓老师亲切地接待并面试了他。

  接着张庆茂用自制胡琴娴熟流利地演奏了一曲云南花灯调《金纽丝》,随后又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末了,王老师睒睒眼带着赞赏心许的表情亲切和蔼地嘱咐道:“你回家后不要走远,等待通知。”一天,当清晨的阳光温暖地刚照在他的身上时,入学通知到了。从此,音乐艺术一直相依相伴着他。

  到艺术师范班报到时,又是那位王姓的老师帮助他注册登记。他名叫德林,后来成了他的班主任和恩师。王德林老师是高等院校毕业的音乐专业高材生,对音乐艺术有很高的造诣。他外表有些严肃甚至严厉,但内心不缺和善与慈爱。他专治于音乐教学,教风严谨缜密。他有钢琴弹奏的深厚功底,有一副唱美声的好嗓子,暇时来兴,常在校园一隅的家中一边深情地弹奏,一边动情地歌唱,或如思如慕,余音袅袅;或豪迈雄壮,气度宽广,引得师生们驻足屏息谛听,欣赏赞美。他是一位对所有学生都寄予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的人。“遇上王德林恩师,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最大幸运。”张庆茂如是说。在王德林老师和其他专业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张庆茂争分夺秒地阅读各种音乐艺术专业书籍,像一只蜜蜂在百花丛中循环往复贪恋地吮吸着音乐艺术的蜜汁,刻苦成为了愉悦,艰辛变成了幸福。在系统地学习了乐理、声乐、视唱练耳、和声、音程、钢琴等专业技能课程后,他还兼修了大提琴等乐器的演奏。1976年8月,张庆茂以各科成绩全优,声乐成绩全班第一的不俗成绩毕业。

  毕业后,张庆茂被分配到施甸县文艺工作队(以下称文工队),一干就是18年。

  18年中,他在这支20多人组成的文工队里,一专多能,任劳任怨,不但要担任独唱演员,还要担任乐队器乐演奏员,大提琴、胡琴、笛子、单簧管、萨克斯等都要能娴熟流利地把握好演奏技巧;不但要担任器乐演奏员,还要说相声、演小品,唱花灯等等。在交通十分不便,生活物资较为困乏的1970、1980年代,他与队友们一起自带行李,自办伙食,肩挑马驮音乐器材、服装道具,音响灯光设备到山乡村寨演出。渴了,掬一捧汩汩流淌的清泉解解渴,唱一曲甜甜的山歌儿舒舒心;困了,立足青山幽谷,扯开嗓子仰天长啸,迎风引吭。没有一个队员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难,人人力所能及,个个心甘情愿,在队员们看来,攀爬山间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涉足涛涛湍急的河流险滩,不是吃苦,而是享受。他们踏遍了施甸的山山水水,走进过千家万户,为当时音乐文化生活极其单调贫乏的基层群众、山乡百姓送去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为他们演出了2000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纵脱浪漫、团结奋进氛围的大家庭里,张庆茂十分惬意和满足。

  18年中,他十分重视学习和采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艺术产生于劳动,源头在人民,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性、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的民间音乐艺术曲目。这些音乐艺术曲目心授口传,像散落绽放于山间旷野的枝枝绚丽秀美花朵,姹紫嫣红,目不暇接,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作为一位音乐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掘、整理、保存、继承、创新这些俯拾皆是、古韵犹存的菁华,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历史感、亲切感、魅力感、鲜活感的文艺节目。基于此,他在上山下乡演出的同时,见缝插针地深入农户,拜访民间艺人,广泛调查了解、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为他后来的音乐艺术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厚实的原始性基础性素材。

  18年中,他在实践中学习创作,在学习中实践创作。为排演更多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他创作改编了诸如《春到山寨》《埃乌的故乡》《施甸民歌联唱》等许多音乐作品,广受观众欢迎。1979年10月前后,一位名叫李成文的施甸籍战士的英雄壮举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是施甸人民的骄傲与自豪。为宣传弘扬李成文的英雄事迹,用李成文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广大青少年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进,施甸县委、县政府决定创作排演一台名叫《南疆红棉》(编剧:蒋蔚文、王德勇、乐琪)的歌剧。上级领导指定张庆茂为该歌剧作曲。此前,张庆茂还没有为大型歌剧作曲的经历。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他惶恐不安过,踌躇犹豫过,然而,他对李成文早已心慕手追,心仪神往,最终以无畏的勇气欣然接受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创作任务。

  他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反复复专注于寻找乐曲核心材料,潜心确定主题动机音乐,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吃饭休息,一个多星期后,宽阔明亮的前额渐渐变得窄小灰暗了;清澈明亮的眸子变得黯然惨淡了;敦实健硕的体态变得形销骨立了;善交益友,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性格变得别鹤孤鸾,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少言寡语了。亲人朋友们见状都大吃一惊,以为他患上了什么重疾,都劝他赶快就医检查。其实,这是他为创作进入了一种亢奋激越的状态。他太用心,太投入,投入到似乎走火入魔的地步了。终于,动机音乐找到了,他喜不自胜。怎么样发展这个动机音乐?他投入了最真挚的情爱。他被英雄牺牲前瞬间深情地怀念祖国、家乡、战友、亲人的高尚质朴感情以及英雄壮举深深感动了。他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谱写曲。唱累了用胡琴拉,拉累了又唱,从中揣摩、体会这些曲子是不是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同时不断分析它们的旋律、情趣、节奏特点、语言性与矛盾性的统一、曲式的结构逻辑、调式调性的规律等等。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时长80分钟的全剧曲谱。曲谱空间虚实有致,起、承、转、合非常顺畅。《南疆红棉》公演时,与观众深度交契,交响共鸣,激越高亢、雄壮豪迈的乐曲受到听众广泛赞誉,有关专家学者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因此而声名鹊起,一炮走红。

  18年里,他还长期担任过文工队副队长、队长职务,他团结队友,情同手足,以开办培训班的形式,亲自教授声乐课程,热心帮助新队友成长进步,培养后生。他不忘勤奋学习,通过函授、进修等形式的学习途径提升充实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音乐艺术理论基础,拓宽音乐艺术视野。他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努力洞悉生活的本质,领悟人民的心声,把握时代的脉动,不断使自己的音乐艺术创作具有更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他不断地在广阔的原野里不辞辛劳、繁复不厌地播撒音乐艺术的种子,其人格魅力、个性修养、学术成就和音乐造诣滋养激励了无数追求音乐艺术美的青年,为他们搭建了一道道非人工建造的音乐人生梦幻般的彩虹之桥。他所教授辅导过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各地不可多得的音乐艺术骨干人才,有的学员还成为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授。

  1994年5月,张庆茂调入保山市文化馆工作并先后担任副馆长、馆长职务。工作舞台更加宽广了。不但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还要做一些细碎的事务工作;不但要策划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展演大赛,还要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评审工作;不但要创办相关文化刊物,还要办好各种音乐艺术培训班等等,工作饱和度常常爆表。他推出了具有保山民族民间特色的歌、舞、乐节目《刀杆之歌》《跳酒场》《蹬窝罗》《布朗欢歌》等40余个,其中90%的作品分别获云南省人民政府设立的金、银、铜奖。他担任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亲力亲为,主编发行了近40万字的《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成功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3项,列为省级保护项目18项,列入市级保护项目149项;申报成功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55人,市级传承人148人。他创办了《保山群众文化》杂志,为促进保山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100多次深入机关、部队、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农村乡镇、老年大学、业余文艺团队辅导合唱并担任指挥,参与组织策划过大中小型节庆文化活动300余场,观众达70多万人次。他奔波辗转,鞍马劳顿,不辞劳累,不计得失,为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他的贡献不啻限于此。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他夙兴夜寐刻苦钻研音乐艺术理论,锲而不舍投身音乐创作。他是一位理想生活的音乐艺术描绘者,而非真实的生活的机械颂扬者,追求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价值,满足大家的精神追求。他对音乐艺术内涵有着深刻的认识,深知音乐艺术的内涵非常深远广泛,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习惯、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他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气弥漫,充满着真善美、自然美的有机交融,或欢愉、或歌颂、或赞美、或悲切,都是他内心深处灼热真挚情感的抒发与写照。试以其所创作的部分曲目为例:

  《阿妹的洗衣亭》(作词:赵家华,演唱:贾瑾瑜)是写一青年女子深切思念远在外乡为生计闯荡的丈夫的歌曲。张庆茂在充分把握歌词主旨后,作曲时将离人意念与自然景观相糅合,用如怨如诉、生动感人的音乐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使意境更加缥缈梦幻,表达了离人“千里梦魂中,一曲无情花落红”的千徊百肠的情感。歌曲曲调流畅明快,情真意切,仿佛流动着舒卷自如的画面,时而如行云流水般缠绵婉转,时而似梨花带雨般催人泪下,拨动着听众心灵的琴弦,使欣赏者的心灵与精神得到美化和提升。

  《云南太板扎》(作词:段明旭,演唱:江虹桥)是一首赞美七彩云南的歌曲。曲谱通俗流畅,悠扬淳朴,既侃侃而谈,又像娓娓道来,曲调高雅,媚媚动听,音域宽广,播撒四方,绕梁萦回,余音不绝,充满着真善美、自然美的有机交融,枯燥的音阶组合浪漫异常,简单的音符编织出繁丽什锦的音响,唱出了七彩云南的绰约风姿,让人听后神怡心旷,神驰梦往,感受到万物生命的真谛。

  《红棉花开怒江坝》(作词:赵家华,演唱:佚名)是一首赞美云南保山潞江坝秀美瑰丽景色的歌曲。作品曲谱既具有傣族音乐浓郁优雅柔和元素,又具有大众时尚前卫的现代气息。歌曲深情地赞美了潞江红棉花开之际秀色可餐的美丽景色,歌颂了傣家人的幸福生活,抒发了边疆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歌曲满布诗情画意,旋律回环转折,节节拔起,驰骋于千回百折,如游龙盘桓穿插于山间,周匝数遍缓缓回荡。

  《清官赋》(作词:姜兴华,演唱:贾瑾瑜)是一首歌颂杨善洲事迹的歌曲。曲谱以崇敬景仰杨善洲精神为基调,跳动的音符流溢交织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重、深情、激昂情绪,既像在倾诉心里深藏的虔诚心愿,又像倾泻胸中久贮丰盈的情感;既迎风引吭,又执着细腻,既令人如痴如醉,又令人激情澎湃,高亢的张力诠释了人民群众对模范人物的大情大爱,让听众的心灵随着音乐的情愫不断升华。

  《金布朗》(文学台本:李月山,编导:任倪倪、岳文香)是一台时长约80分钟,反映布朗族民俗民风、民生民情的大型风情歌舞。歌舞由10个片段组成,部分片段如“布朗摇篮曲”“打歌”采用布朗族传统打歌调和民间小调加以改编提炼,其余大部分片段均采用布朗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而成,曲随意转,既充满着热烈奔放、欢腾喜庆气氛,又弥漫着静谧安恬、祥和安宁的氛围。刚柔相济,相互映衬,刚的洒脱豪放,柔的挥洒自如,听觉上使人获得诸多灵性。整台节目以超然态度和周详布局充分展示了布朗族人民独有的民俗民风以及在祖国大家庭中快乐幸福的新生活、新风貌。公演后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及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一等奖。该歌舞音乐创作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好多唱段至今广为流传,有些片段至今还被相关的文艺团体排练演出,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影响力。……

  张庆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作曲家。其作品生机焕发,神采飞扬,姚黄魏紫,各有春秋,既保持着传统与创新的张力,又彰显着时代性与超前性的统一,至退休前,张庆茂发表音乐艺术作品300余件,多次获国家、省、市级金奖(含一等奖)、银奖(含二等奖)、铜奖(含三等奖)。歌曲《红棉花开怒江坝》《埃乌的故乡》等被收入《云南百年经典歌曲集》,撰写了《基层文化馆的转型发展》《浅析布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张庆茂创作歌曲集》。他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了人民大众的赞扬与称颂,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和嘉奖。2014年7月,他晋级为正高职研究馆员,实至名归,当之无愧。2010年6月,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光荣称号。此奖项是国家设立的政府最高奖之一,彼时,云南全省仅有三人享此殊荣。他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最美文艺工作者”称号,是保山市首届“兴保人才奖”获得者,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评为“保山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一等奖”,保山市委宣传部评为“永昌文化名家”,等等。多年来,他获各级各类奖项78项(次)。奖状、证书满满当当、压压实实装满两大箱子,令人讶然叹服,翘袖折腰。

  张庆茂把音乐艺术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自然和生命启发了他的情感,孕育了他的音乐艺术兴致,激发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鼓舞着他在音乐艺术道路上奋勇奔跑,永不停歇。他仍童心未泯 ,创作欲望似乎更加强烈,浪漫情怀更加纯真无瑕。日出与月落,会引起他的振奋和狂喜;山川与原野,会激发他的豪情和壮志;小草与树木,会生发他的联想和感慨。他像是浮在空中一团绚丽多姿的彩云,让人心向往之,又像是长在崖畔一棵高挺茂盛的常青之树,无声地鞭策着人们去追求精神世界的真正滋味。退休后,他从未停笔,继续用有限的音符谱写无限美妙的乐章。他与肖正伟、段明旭、姜兴华等作词者合作,创作各类音乐作品80余件。作品发布后,有的歌曲浏览量突破40万人(次)。歌声跃过崇山峻岭,飞遍云南高原,越过长江黄河,唱遍祖国大地。

  他现今仍被推选担任保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为全市音乐工作者做着大量的组织协调、联络服务工作,策划实施一些全市范围内的节庆活动和音乐艺术活动。为积极努力配合保山市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他独树一帜、首开先河,决心为全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较深厚、风光绮丽秀美、特色别样的村庄各写一首村歌,用音乐艺术的迷人魅力,增强村民们依恋故土,热爱家乡的情愫,激发他们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奋勇拼搏的决心和意志。到目前为止,已为21个村庄创作了21首村歌。这些村歌传遍村村寨寨,村民们听说有了自己的村歌,喜不自胜,兴致勃勃相聚欢唱,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在微信中听到自己的村歌,竟激动不已,潸然泪下。

  他受邀担任瑞丽市心声乐团、施甸县心声艺术团艺术总监。为两个团策划组织、导演排练、创作演出了100多场(次)新颖独到的文艺节目。就这样,张庆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地奔走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张庆茂的奋斗生活充满着真情挚爱,幸福而温馨。同是文工队出身的妻子对音乐艺术有真切的殷殷之情,是他所创音乐作品的第一演唱者、欣赏者和评价者,是倾心聚力支持他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助阵者。她有纯美甜润的歌喉,歌声如小鸟啁啾,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当年凭一首《乌苏里船歌》的演唱把保山地区歌曲大赛第一名奖项收入囊中的丈夫,亦有清亮浑厚、高亢嘹亮的歌喉。夫妻俩鹣鲽相爱,惺惺相惜,恋情依依,呢喃呼应。只要他们在那里,那里便会弥漫着音乐艺术的氤氲,便会生出淳朴圣洁的音乐天地。他们常常一起清歌曼舞,琴人合一,心艺贯通,像两片有灵性灼灼芳华的红叶,乘长风以遨游,托乐响于人间,酷爱音乐艺术的他们似乎永远都不可能苍老。

  音乐艺术至美高尚,音乐艺术家关情脉脉,音乐艺术成了张庆茂一生的至爱绝恋。他深情地拥抱了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也真情地拥抱了他。当下,他已功成名遂,鲜花满报,然而,他并不因此怠惰因循,止步不前,反而愈加勤勉发奋,勇往直前。

  是的,张庆茂像音乐艺术园地里一棵虬曲盘旋难以衰变的常青之藤,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将助拥着他在音乐艺术的天地里继续登高望远,去谱写更为丰富精彩、情致高远的美妙乐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